长安车机困局撕开国产智能化伤疤:朱华荣的短视代价谁来买单?
燕赵车评 | 04-02
21228
从“国民神车”到“投诉重灾区”,长安CS75 PLUS经历了什么?在紧凑型SUV市场,长安CS75 PLUS曾是当之无愧的“爆款”。2020年销量超26万辆,2021年28万辆+,连续多年稳居销量前三。然而,这份耀眼成绩单背后,一场信任危机正悄然发酵。2025年3月,车质网投诉榜单上的一串数据格外刺眼:长安CS75 PLUS以90例投诉量冲上第五名,较2月份20例暴增374%。
技术跛脚:智能化承诺的“空头支票”
一位2022款车主投诉称:“车机导航频繁导错路口,联机功能形同虚设,所谓的‘智能’还不如手机支架实用。”更深层的矛盾在于技术路径的短视。长安早期为压缩成本采用封闭式系统架构,导致后期升级需重构底层代码。面对海量投诉,企业选择将资源倾斜至新款车型,形成“旧车弃养”的恶性循环。这种“重营销轻运维”的策略,直接击碎了消费者对智能汽车“常用常新”的期待。
品控失守:从软件到硬件的信任崩塌
除系统升级问题外,车载影音娱乐系统故障已成为用户投诉的高发领域。数据显示,2020 款车型累计收到 2540 例相关投诉,2021 款虽有所下降仍有 43 例,集中表现为中控屏幕黑屏、360° 全景影像信号中断、在线音乐服务异常等典型问题。有车主反馈:"花费十余万元购置的智能汽车,其车机交互体验甚至不如千元级平板电脑。"
值得关注的是,部分故障已构成行车安全隐患。例如在泊车场景中,360° 全景影像突然失效导致剐蹭事故;车机系统卡顿引发导航路径误判,曾有用户因系统延迟未能及时规避障碍物,险些酿成严重后果。这些问题不仅影响用户体验,更暴露出智能座舱系统在稳定性与可靠性方面的技术短板,亟待车企重视并优化。更讽刺的是,长安在2025年3月高调发布的第四代CS75 PLUS鲸悦版,仍在宣传“讯飞星火AI大模型”和“L2级智驾系统”,却对老车主的升级诉求避而不谈。
变速箱:“自主研发”的短板?
长安CS75 PLUS的投诉风波,折射出中国汽车市场的深层矛盾:销量冠军不等于品质标杆,技术创新更需以用户体验为根基。长安CS75 PLUS的投诉风暴,给所有车企敲响警钟:在智能化赛道上,技术参数的表象下,真正的竞争力是对用户需求的敬畏。当车企将“终身OTA”写入宣传页时,不应忘记这不仅是技术承诺,更是一份责任契约。2025年的车市淘汰赛已拉开帷幕,长安若不能将“用户投诉”视为改进的契机,今天的“销量王者”,或将成为明天的“时代弃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