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条生命撕开遮羞布:法律真空下智驾,谁为“致命两秒” 买单?
燕赵车评 | 04-03
20348
2025年3月29日,安徽铜陵的高速公路上,一辆搭载小米 SU7 标准版的 NOA 系统以 116 公里时速冲向施工改道的水泥隔离桩,留给驾驶员的接管时间仅有 2 秒,3条生命在火光中消逝。官方数据显示,系统仅在撞击前2秒发出警报,驾驶员被迫在1秒内接管,却无力回天。这场悲剧撕开了智能驾驶行业的遮羞布——当车企用 “0 接管”“0 自燃” 等话术收割流量时,技术的不成熟正在将用户推向深渊。
技术的 “皇帝新衣”:车企如何用话术制造幻觉 当前市场主流的 NOA 系统,本质上属于 L2 级辅助驾驶,这意味着驾驶员需要全程对车辆进行监控。然而,车企的宣传却往往将其包装成能够 “解放双手” 的黑科技。例如,某7的发布会演示中展示了 “车位到车位全程 0 接管”,给消费者一种车辆可以完全自主驾驶的错觉;问界新 M7 宣称 “高速自动避让”,同样让消费者认为车辆在高速行驶时能独立应对各种情况。但现实中,理想 L9 曾因误识别广告牌而急刹追尾,这凸显了当前智能驾驶技术的局限性。
这种 “技术无罪” 的叙事背后,实际上是对用户认知的精准操控。据相关调查显示,56% 的消费者将 L2 级辅助驾驶误认为自动驾驶,这无疑反映了车企宣传对消费者认知的误导。同时,32% 的事故源于 “接管延迟”,这说明消费者在被误导后,对智能驾驶技术过度依赖,从而在面对突发情况时未能及时接管车辆。
更值得注意的是,部分车企在宣传时存在 “货不对板” 的情况。他们使用高配激光雷达车型进行演示,展示出智能驾驶系统在各种复杂场景下的出色表现。但实际消费者购买的的却是低配纯视觉方案车型,由于低配版算力不足,导致车辆在复杂路况下反应滞后,智能驾驶系统的真实性能 “原形毕露”。
当车企用 “零接管”“丝滑变道” 的话术收割流量时,他们或许忘了:每一次技术跃进都伴随着生命代价。这些事故都在警示我们:智能驾驶不是游戏,而是关乎生死的严肃命题。
全国人大代表冯兴亚已提出修订法规的建议。构建针对智能驾驶汽车发展的完整法律体系是一项浩大的系统工程,需要进行长远规划,且落实也需较长周期。对此,可先从修订《道路交通安全法》切入,增添有关智能驾驶的相关内容,实现法律层面的关键突破。待智能驾驶产业发展至相应成熟阶段,再适时启动专门立法,如制定《自动驾驶法》《智能网联汽车条例》等法规。
首先,要摒弃对 “0 接管” 的盲目追捧,清醒认识 L2 级智驾的局限。诚如工程师所说:“智驾可以失误无数次,但生命只有一次”,不能因过度宣传而忽视安全。
其次,建立科学的智驾事故责任分级制度势在必行。若事故因系统缺陷致使反应时间严重不足,车企是否应承担一定责任。
再者,强制车企公开智驾系统的能力边界与事故数据,杜绝模糊宣传。像车企发布会时候的高低配智驾性能差异明显,却未充分告知用户潜在风险,这种情况必须杜绝。
燕赵车评:技术的终点不该是人性之殇
当下,车企以 “零接管”“丝滑变道” 等话术收割流量时,他们或许忘了:每一次技术跃进都伴随着生命代价。以 “智驾平权” 为幌子,实则暗藏商业野心,用对未来的美好愿景掩盖当前技术的缺陷。如此行径,致使公众信任不断被事故消磨。
真正的技术突破,应当以保障出行安全为根本,而非成为车企逃避责任的手段。只有摒弃过度营销,让车企与用户共同承担风险,才可能避免类似 “致命两秒” 的悲剧再次发生。否则,即便智驾技术描绘出再绚丽的图景,也终会因事故频发而成为用血泪铸就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