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利赶超比亚迪,带来的产业跃迁启示录
车透社 | 02-11
23323
2025年开年,中国车市迎来标志性拐点。吉利汽车以单月26.67万辆的销量首度超越比亚迪。
这场冠军更迭绝非偶然的销量波动,而是中国汽车产业从“野蛮生长”向“精耕细作”转型的里程碑事件,折射出中国品牌集体向上的深层变革逻辑。
技术长跑者的价值兑现
吉利销量登顶的深层密码,藏在过去十年的研发账本里。累计超2000亿元的研发投入构筑起立体化技术护城河:GEA全球智能新能源架构实现AI与机械的深度融合,神盾短刀电池攻克安全与效能的平衡难题,雷神电混系统将馈电油耗拉入"2L时代"。这些技术突破在银河系列车型上集中爆发,形成"科技平权"的降维打击。
智能吉利2025战略的落地,标志着技术投入进入收获期。星睿智算中心日均处理数据量达3PB,支撑着Flyme Auto智能座舱的流畅体验;AI数字底盘实现全球首个无人驾驶漂移,将主动安全提升到新维度。这种从机械素质到智能体验的全域突破,打破了"代步车"的产品逻辑,让A级车市场进入"越级竞争"时代。
体系化作战的胜利
吉利超越比亚迪的本质,是体系化竞争模式的迭代升级。在杭州湾研发基地,3000名工程师组成的混合开发团队,将新车研发周期压缩至24个月;义乌智慧工厂的数字化生产线,实现98%的自动化率。这种"技术研发-智能制造-市场反馈"的闭环体系,支撑银河L6 EM-i从概念到量产仅用18个月。
渠道网络的革新同样关键。吉利将传统4S店升级为“银河体验中心”,在重点城市商圈布局直营店,形成“线上订单+线下体验”的新零售模式。截至2025年1月,银河品牌已建成612家体验店,单店月均客流突破3000人次,销售转化率较传统模式提升40%。
产业格局的重构信号
销量冠军易主背后,是新能源市场竞争规则的质变。当比亚迪凭借垂直整合能力称王时,吉利通过架构化开发证明平台化战略的优越性。银河系列基于GEA架构的模块化开发,使单车研发成本降低30%,实现从A0级到C级车的零部件通用。这种模式创新正在重塑产业价值链。
更深远的影响在于技术路线的多元化突围。吉利“纯电+混动+增程”的多线布局,与比亚迪的纯电专注形成战略分野。雷神EM-i系统在银河L6上的应用,将插混车型的纯电续航提升至140km,直击消费者续航焦虑痛点。这种技术路线的百花齐放,推动中国新能源市场进入“需求细分”新阶段。
中国品牌的集体觉醒
吉利登顶的象征意义,还在于验证了中国品牌高端化的可行路径。极氪品牌43万辆的累计交付量,证明中国车企完全有能力突破30万元价格天花板;领克09 EM-P在豪华电混市场的表现,打破了德系品牌的技术神话。这种集体突破正在改变全球汽车产业的价值分配格局。
智能化竞争的下半场,中国品牌展现出独特的创新节奏。吉利"全域AI"战略将大模型技术渗透到研发、制造、服务全流程,星睿AI大模型实现座舱交互、能量管理、底盘控制的智能协同。这种"AI原生"的开发理念,相比特斯拉的渐进式升级更具体系优势。
全球竞争的新范式
销量更迭背后,中国汽车工业正在完成从“市场换技术”到“技术创市场”的转变。吉利在瑞典、德国、美国的五大研发中心,形成24小时不间断的研发网络;收购路特斯、入股奔驰的全球化布局,使其获得欧洲NCAP安全标准的底层数据。这种全球资源整合能力,正在重构“中国智造”的内涵。
环保理念的升维竞争更具启示。银河星舰7 EM-i采用食品级备胎盖板、抗菌方向盘等62项环保设计,车内VOC指标比国标严苛50%。这种将健康安全作为核心卖点的策略,预示着汽车消费正在从“性能参数竞争”转向“生活方式竞争”。
驾值观
驾值认为,吉利超越比亚迪的销量转折,本质是中国汽车工业从规模优势向质量优势跃迁的缩影,也标志着,产业竞争进入“硬核创新”深水区。
这场冠军更迭启示我们:唯有持续的技术深耕、体系化创新和全球化视野,才能在全球汽车产业变革中掌握话语权。中国品牌的集体向上,正在书写全球汽车工业的“东方叙事”,其意义远超单一企业的成败,而是整个产业生态的质变宣言。
在智能化与电动化的双轮驱动下,中国汽车工业正从“跟跑者”,转向“规则制定者”,这场始于销量数字的变革,终将重塑全球出行文明的未来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