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国民神车到边缘化困局:奔腾如何成为“央企光环下的失语者”?
燕赵车评 | 03-14
21102
割裂的转型困局 产品迭代的时空错位
品牌认知的年龄断层错 位的沟通逻辑
在竞争激烈的汽车市场,年轻群体已成购车主力,对设计和智能化要求更高。但奔腾汽车因设计保守、智能化滞后,较难吸引这一群体。2025 年奔腾推出搭载越影平台和逐日动力的悦意 03/07 系列,以 565km 续航、AI 座舱等卖点破局,然而其姗姗来迟的转型能否扭转用户固有认知,赢得年轻消费者,仍未可知。
组织能力的转型阵痛
面对困局,奔腾管理层压力倍增。董事长杨虓作为财务背景高管,虽推动“ALL IN新能源”战略,提出3年投放6款新车的规划,但品牌转型需要更系统的产品定位与用户体验革新。例如,2024年推出的纯电SUV悦意03虽强调“能耗、空间、智能”三大卖点,却未能在市场上形成差异化记忆点。悦意03直至2025年3月才开启预售,高阶智驾系统年底方计划落地。相较于比亚迪“技术鱼池”或吉利极氪的敏捷迭代,奔腾的技术转化效率亟待提升。
破局关键:从“集团输血”到“自我造血”
奔腾并非毫无胜算。一汽集团的研发资源与华为、宁德时代等伙伴的技术加持,为其提供了底层支撑。2025年3月推出的悦意品牌,承载着奔腾最后的突围希望。若能将悦意系列的“565km续航+11.8度电耗”等技术优势转化为用户体验,并借助集团渠道加速市场渗透,或可打开局面。但核心在于,奔腾需重构品牌叙事——从“依赖B端走量”转向“直面C端需求”,从“功能堆砌”升级为“场景化创新”。
更深层的挑战来自市场环境变化:微型电动车市场因价格战利润空间压缩,A级SUV赛道聚集了超过30款竞品。即便悦意03能达成月销3000辆的预期,也需要6款新车同时成功才能支撑25万辆年目标,成功概率不足行业平均水平的1/5。
燕赵车评:
一汽奔腾的现状揭示了一个残酷现实:在电动化浪潮中,仅靠单一爆款或低价策略难以持久。汽车产业步入 “淘汰赛”,奔腾的困境,根源是传统制造思维与智能电动时代需求间的结构性矛盾。其核心价值并非复刻 B70 昔日辉煌,而是为国企转型充当试错样本:悦意品牌的命运,将检验 “传统车企 + 新势力” 融合模式能否行得通;组织变革的程度,决定着转型能达到的高度。2025 年,新能源渗透率已突破 42%,奔腾这场转型已无回头路,破局更是难上加难。当“集团光环”褪去,奔腾唯有以技术为矛、用户为盾,方能在新能源红海中杀出血路。否则,曾经的“共和国长子”子品牌,或将成为转型浪潮下的又一道车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