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技术信徒到制定规则,仰望U7重新定义科技豪华
华山论剑 | 03-31
346696
当小米SU7 Ultra以纽北赛道的圈速和极具杀伤性的定价赢得满堂彩,当尊界对标迈巴赫的豪言在机械素质的硬核评测中轰然崩塌,中国汽车市场正在上演一场残酷的认知革命——在中国汽车品牌打造豪华品牌的过程中,唯有抢占技术高地,才能真正意义上捍卫自己的品牌自信。
回想上世纪90年代,BBA们也是凭借quattro四驱、直列六缸发动机等技术,在中国市场逐步建立属于自己的技术护城河。
先有硬核技术,再谈品牌未来,这也是为什么那么多中国品牌前赴后继地奔赴高端化,到现在能够被世人记住的依然只有寥寥几个。
而在所有被世人铭记的中国豪华品牌中,仰望的名字无疑是最响亮的。
3月27日,仰望汽车旗下超级四电旗舰轿车仰望U7正式上市,新车同时带来了纯电和插混版本,五座版起售价62.8万元,四座版70.8万元。
比价格更让人震撼的,其实是它背后的技术底座。无论在易四方加持下超1300匹的马力和2.9秒零百加速能力,还是应用了航母电磁弹射系统、磁悬浮列车同款电磁原理技术的全球首款智能悬浮车身控制系统——云辇-Z,抑或是首发国内第一款量产水平对置发动机,仰望U7在各种意义上实现了对传统豪华品牌的颠覆。
整场发布会没有拉踩,但大家都知道,属于中国汽车品牌的豪华时代开启了。
来自各方的赞扬,恍惚又让我回到了2023年,仰望U8在上海车展迎接来自大众、丰田、保时捷、法拉利等品牌高管观摩研究的场景。
也是那一年,仰望U8以109.8万元的均价实现月销破千,成为中国汽车市场第一台真正意义上成功的百万豪车。
从U8到到仰望U9,再到U7,仰望品牌证明,当中国车企掌握动力、底盘、安全等核心领域的定义权时,豪华品牌的叙事逻辑将交由东方来书写。
当你被仰望的技术持续轰炸,觉得它可能要黔驴技穷时,它也是总是能用技术刷新你的认知。
所以,永远不要低谷仰望的技术实力。
1、国产首台量产水平对置混动发动机,含金量有多高?
在轰轰烈烈的新能源时代,发动机似乎已经成为了久远的词汇,虽然我们依然能看到一些车企发布最新的动力技术,但实际上含金量并不高。
在电动化和智能化成为主流竞争赛道的当下,车企为了最大程度跟上国内市场的竞争形势,不然要对研究方向和研究经费做取舍,而被视为没有未来的内燃机自然是被放弃的那个。
于是我们看到,小企业的混动技术大多是从大企业手里采购的,而大企业批量生产的混动市发动机,其实通过对现有的燃油发动机进行诸如加装电机、修改ECU、调整进排气等改装,最终包装成“混动专用”发动机。
在市场普遍淡化发动机概念的当下,消费也不得不被动接受这种保守的混动技术解决方案。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仰望U7推出的2.0T水平对置混动发动机就更加弥足珍贵了。它不仅是技术层面的创新,更重要的是体现了作为已经靠新能源站稳全球销冠地位的比亚迪,对技术的虔诚和专注。
当这份专注有了成果,最终会带动全行业关注到曾经被冷落的混动发动机,继而持续推动插电混动技术和市场的发展。
对汽车感兴趣的朋友应该知道,水平对置发动机的设计难度很高,因为如果气缸要采用“卧式”放置,在重力作用下,机油势必会流向气缸下半部分,导致上半部分的润滑不足。
在比亚迪之前,全球只有保时捷和斯巴鲁拥有水平对置发动机技术。
而仰望是如何解决这些技术难点的呢?
据介绍,仰望用5年时间做了三件事——第一,是用纳米级等离子喷涂工艺解决水平气缸壁润滑难题;第二,是开发了自适应可变机油泵应对不同倾角工况;第三,是通过首创双喷射系统来消除偏置燃烧风险。
因为这些看不见的投入,最终使得这套发动机的总成体积减少28%,功重比提升至1.2kW/kg,发动机高度压缩至420mm(远低于直列发动机700mm以上),怠速状态下振动幅度只有0.02mm(相当于A4纸厚度);热效率突破44%,且在20%-80%负荷区间内效率波动不超过2%。
对于消费者来说,这意味能为车辆节省出更多的空间,意味着底盘高度可以进一步压低,意味着整车进一步实现轻量化,意味着油耗更低,意味着即使在寒冷天气下,发动机也无需预热便可启动,意味着更高的车辆保值率。
从蒸汽机到水平对置发动机,人类用300年才理解一个真理:真正的技术进步从来不是对旧技术的修修补补,而是敢于重构物理世界的底层逻辑。
当仰望U7用水平对置发动机撕开混动技术的内卷迷雾时,它证明的不仅是中国车企的技术创新能力,更展现了一种珍贵的品质——在投机主义盛行的年代,依然保持对技术本质的虔诚。
这种选择或许不够“聪明”,但正是这份虔诚,才能浇筑出经得起时间考验的技术丰碑。
2、电磁悬浮技术上车,从三电机时代向“四电机”时代迈进
如果说水平对置混动发动机的量产,填补的是国内发动机技术的空白,那么四电机架构和云辇-Z悬架技术,填补的就是全球动力系统的技术空白,通过将过去应用在航母电磁弹射系统、磁悬浮列车上的电磁原理技术,运用到汽车领域。
以全球首创的悬浮电机直驱技术,全面颠覆了行业传统的车身控制技术思路,这不仅是动力参数表的更新,更是对汽车工程学“无人区”的拓荒。
正如仰望品牌在海报上写道“白纸之上,构筑时代脉络”。
事实上,在汽车工业长达百年的演进中,真正推动行业质变的创新其实屈指可数:从福特的流水线到丰田的精益生产,从博世ESP到特斯拉三电系统。而今,比亚迪仰望U7所搭载的四电机架构和云辇-Z悬架技术,相当于重构了动力与控制的底层逻辑。
目前,市面上最先进的全主动悬架,普遍采用油液调节,这就像用注射器控制颠簸,活塞在油液里来回挤压,它的响应速度受限于液体黏度,因此在低温环境下油液凝固后就会导致性能衰减;遇到连续坑洼时总有“慢半拍”的迟滞感。
即使是行业最优秀的车身控制方案,也要上百毫秒才能完成一次调整,但当你完成悬架的调节,车辆其实已经开出去了1米。
而仰望U7的悬浮电机,直接抛弃了液压油和机械弹簧,利用电磁场实现毫秒级精准控制,能够不通过油液介质,直接将电能转化为强劲的动能输出,实现车身垂向控制智电直驱,完成从“油”到“电”的革命性创新。
在此基础上,云辇-Z底盘的全链路执行时间只需5毫秒,其中包含探测、感知、计算再到处理全过程。
而云辇-Z搭载了四个大功率悬浮电机,可以实现50kW悬架系统峰值功率,能够以500mm/s的速度进行高度调节,这意味着,云辇-Z系统有足够的驱动力来实现更快、更精准的主动调整能力。
在重庆“8D魔幻路况”实测环节中,搭载云辇-Z的仰望U7以50km/h通过了连续减速带,后排乘客心率波动幅度仅为宝马i7的1/4。
再搭配易四方技术,在高速双轮爆胎测试中,仰望U7在超过160公里/小时的时速下,无论同侧双轮还是对角双轮,在车轮失压瞬间,仰望U7的行进姿态和方向都未受明显影响;而在100公里/小时侧向追尾测试中,仰望U7也在短时间内迅速回归原有行驶轨迹,实现稳行不偏移。此外,仰望U7麋鹿测试最高时速可达95.78公里/小时,无人麋鹿测试最高时速甚至达到95.11公里/小时,刷新了比亚迪自己所创下的行业记录。
除了响应速度,这套系统的另一大优势在于稳定性,悬浮电机在-40℃至120℃环境温度下性能波动<3%,同时彻底解决了北方冬季容易“冻僵”的特点。
这意味着,仰望U7通过尖端军工技术民用化,在优化实际使用体验的同时,还填补了全球减震系统在耐久性上的技术空白。
而之所以能够引发出这套系统,归功于比亚迪多年在磁悬浮列车和航母电磁弹射领域积累下来的经验。据了解,比亚迪牵头制定了电磁悬架领域的国家标准,涉及23项测试标准,其中15项比欧美规范还要严苛。
德国《Auto Bild》将云辇-Z评为“悬挂技术三大里程碑”之一(另两项为奔驰魔术车身、保时捷PDCC),其意义早已超越产品本身。
此次云辇-Z电悬架的发布,将带领新能源汽车进入以电池、电机、电控、电悬架为核心的“四电时代”。
这一发明,预计将重新引领改写新能源汽车的竞争趋势。
结语
当仰望U7以云辇-Z悬架系统与四电机架构刷新行业认知时,中国汽车工业的技术突破已然跃然纸上。然而,技术标杆的树立只是起点,如何将实验室的巅峰参数转化为用户可感知的价值闭环,才是决定其能否在高端市场扎根的关键。
回望仰望U8的市场轨迹,其上市初期的热度印证了技术光环的吸引力,但后续增长势能的放缓亦揭示了更深层命题:在百万级消费决策中,技术优势需与用户场景形成强耦合。
对于U7而言,云辇-Z的5毫秒响应速度不应止步于技术文档,而应具象化为商务接待时的从容平稳、家庭出行时的静谧安全;四电机冗余设计也不仅是工程术语,而需转化为极端天气下的驾驶信心、长途穿越时的续航保障。
从仰望U7的定价,我们也可以充分感受仰望品牌对订单的渴望。
要想在高端市场扎根生长,这要求仰望品牌在营销中更加坚定,主动寻找技术创新与用户生活的交点,让仰望U7成为用户价值主张的实体化表达。
当技术锋芒与人文温度达成共振,中国豪华品牌的升维之路方能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