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逼”跨国车企加注中国
滴星视界 | 04-15
171497
当最亲密的盟友亮出獠牙,跨国车企只能加速奔向中国的怀抱。
当地时间4月2日,特朗普政府对全球其他国家制造的汽车和轻型卡车加征25%的关税生效,而这一政策生效说明美国盟友们(欧洲和日韩的跨国车企)谈判的努力阶段性失败了,那他们就只剩两件事可以做了:一是如何继续通过谈判降低税率;二是如何应对高关税带来的影响。
欧洲的反应是一面镜子,4月3日下午,商务部称,中欧双方同意尽快重启电动汽车反补贴案价格承诺谈判,为推动中欧企业开展投资和产业合作营造良好的环境。
作为全球最大的两大汽车市场,当美国决定筑起小院高墙,而中国仍在强调对外资开放时,在两个市场都有大量利益的跨国车企该怎么选,其实不难判断。坚持两头下注,并倾向于“神经”更稳定的那个。
换言之,某种程度上,美国正在“逼”跨国车企加注中国。
“咄咄逼人”的美国
对于美国的关税政策,各大跨国车企反应各异,但从目前谈判的结果来看,“投降输一半”可能都是幻想。
GlobalData的数据显示,2024年美国新车销售约1600万辆,其中46%为进口汽车,也就是约740万辆,几乎占到全年销量的半壁江山,韩国、日本、欧洲都是出口美国的主力,因此关税政策一经公布,这些美国最亲密的盟友们都在震惊之余努力去跟美国谈判以求减免关税。
韩国是目前美国进口汽车市场的第二大供应国,仅次于诸多美国本土及其他跨国车企扎堆建厂的墨西哥。韩国相关数据显示,2024年现代起亚在美国共销售177万辆汽车,其中美国本土生产63万辆,墨西哥工厂生产14万辆,其余100万辆为韩国直接出口至美国。
在这种依赖度的前提下,韩国车企的紧张可想而知,因此其行动也更快。在关税政策公布(美国时间3月26日)前,3月25日,现代起亚就“敏锐”地宣布在美投资210亿美元,用于汽车业务、零部件、物流与钢铁产业、未来产业和能源邓林关于,其中阿拉巴马州工厂的扩产计划将加速,佐治亚州的电动车工厂也将扩产。
然而,这些举措并没能换来美国对韩国汽车关税的减免,面对这一现状,韩国政府计划向汽车行业注入约3万亿韩元(150.42亿元人民币)的紧急援助,可惜跟韩国车企因此遭受的损失比,只是杯水车薪。
日本的情况也没有好到哪去,美国是日本汽车产业最大的出口市场,2024年日本对美汽车出口量在137万辆左右,出口额超过6万亿日元,占日本对美出口总额的近三成。所以加征关税的政策消息一经公布,日本就第一时间派高层访美游说,不过不管日本怎么表示“受伤”和“愤怒”,依然于事无补。
日系车企也都非常“配合”,丰田不仅决定4月起停止美国工厂所需混合动力汽车用电池的进口,改为采购丰田在美国国内生产的电池,还明确表示关税生效后在美销售的汽车暂不涨价,会通过削减成本来消化,也算是积极响应特朗普对各大车企“不许涨价”的要求了。
美国同样是欧盟汽车最大的出口市场,但相比而言,欧洲车企展现出了“硬气”的一面。
关税生效后,全球第四大汽车制造商Stellantis迅速采取行动,宣布临时解雇约900名美国工人;捷豹路虎选择暂停向美国运送所有汽车一个月;大众汽车则全面暂停墨西哥铁路运车通道,同时滞留欧洲海运港口的待售车辆,并通知经销商做好4月中旬新定价策略落地的准备;奔驰考虑从美国撤出入门级汽车,以避免关税使其低售价汽车无利可图。
欧盟也同步给出了拟对280亿美元美国商品加征关税的应对,不过明显留足了谈判时间,第一轮反制措施生效时间要到4月15日才生效。
总得来看,针对美国的汽车关税政策,韩国、日本、欧洲的跨国巨头们反映各异,但无论是配合的,还是不配合的,截至目前,都没能拿到任何关税减免的“特赦”政策,就算后续政策转向,关税全部减免,这一棒也足够让巨头们留下心理阴影了。
与此同时,全球第一大汽车市场中国正在“情绪稳定”的保持对全世界敞开怀抱。
跨国车企加注中国
正如文章开头所提到的,美国加征汽车关税生效之后的第一时间,就传出了中欧双方同意尽快重启电动汽车反补贴案价格承诺谈判的消息,这足以说明在更大的现实利益面前,即便欧洲依然忌惮中国新能源车产业,但也不得不选择抱紧中国应对难关。
实际上,在美国酝酿将对汽车加征25%关税的同时,跨国车企正在中国采取一场“集体行动”。
3月17日,大众汽车与中国一汽宣布,双方在德国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自2026年起,一汽-大众大众品牌和捷达品牌将推出11款为中国市场量身定制的新车型。同一天,宝马中国与华为终端达成合作协议,将在中国市场深度融合华为的鸿蒙生态。
3月23日到3月底的一周内,借助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25年年会的契机,丰田、奔驰、宝马等跨国车企高层都来到了中国,并开启了新一轮对中国的布局。
宝马集团董事长齐普策提出了“合作2.0”的提法,并在3月26日,宣布与阿里巴巴深化战略合作;梅赛德斯-奔驰董事长康松林则感性的表达“中国虽非故土却亲似家园”, 且再次强调了去年宣布的与中国合作伙伴继续在华投资超140亿的计划;丰田汽车董事长丰田章男虽然没有太高调的公开亮相,但也巧妙地出现在了最高级别的一场会见中。
一个被人忽视的细节是,今年2月5日,丰田正式宣布将在中国独资建立雷克萨斯电动汽车工厂,彼时外界的关注点集中在雷克萨斯复刻特斯拉剧情的可能性,但现在看来,丰田这步棋所谋求的或许不只是一个雷克萨斯品牌的成败,而是对整个丰田在智能电动化时代以及中美博弈中的一次“平衡性”押注。
关税政策生效后,跨国车企也在加快加注中国的动作。4月7日,大众汽车集团(中国)宣布与地平线进一步深化合作,共同推进高阶智能驾驶技术的发展;紧接着4月8日,就传出了保时捷智驾项目已经与地平线展开合作的消息。
此外,还有媒体报道称,为应对中美两国的关税风暴,奔驰4月董事会议题临时发生变更,调整后,董事会将决策包括“是否推进GLS在中国的本地化生产”等一系列应对关税的新议题。
这些都是跨国车企加速向中国靠拢的信号,而且他们加注中国的理由非常强大。
中国是最优选择
如果说在此次美国政府“关税大棒”挥舞之前,其盟友们还对它抱有幻想的话,那么此次关税风波之后,其盟友们都要不同程度上放弃对美国的“幻想”了,而中国在各种意义上都成为了他们的最优选。
首先,中国是全球第一大汽车市场,这是任何一个跨国车企都无法舍弃的,尤其是在德系、日系车企都在中国有巨大利益的前提下,他们更没有理由减少对中国市场的投入。
其次,中国是全球最稳定最“公平”的市场,无论美国此次的关税最后是否会取消,都无法掩盖美国通过关税“讹诈”全球的本质,与其在这样一个破坏贸易规则的市场“战战兢兢”的活着,不如直面中国市场的惨烈竞争,虽然艰难,但不用担心被突然一棒子打死。
最后,中国是智能电动车时代的供应链核心,此次美国掀起的关税风暴,最终会走向哪种剧情,外界争议不断,但对于“全球供应链将重构”这件事是能达成共识的。重构传统汽车供应链是应对眼前冲击的必然,与此同时,跨国车企构建智能电动车供应链的策略也必然随之改变。
从核心三电到智能化相关软硬件,中国都具备全产业链的优势,这是短时间内无法被撼动的,甚至是汽车产业未来竞争中的关键因素。在这个前提下,跨国车企本来就在加注中国智能电动车产业链,而美国的关税政策将进一步助推跨国车企加速。
这一点特斯拉想必体会颇深,否则马斯克也不会在这时候出来公开反对关税政策了。